那么南朝的普通话又是什么呢?前面说过,在南朝最有势力的士族多是自西晋政权中南渡的侨姓,而西晋的首都在洛阳,人虽入南,而乡音无改,所以当时普通话仍是以洛阳地区的语音为基准的。能说普通话,亦即一口流利的洛阳话,在南朝是一种身份的象征。而最受人推崇的地道发音,要算洛阳太学生的诵读之声,也就是所谓的“洛生咏”。南方的语音原本轻浅,北方语音则较重浊,南方人想要效仿“洛生咏”,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《晋书·谢安传》记载说谢安擅长于洛生咏,因为“有鼻疾,故其音浊,名流爱其咏而弗能及,或手掩鼻以学之”。为了能说好普通话,大家都捏着鼻子发音,现在看来是非常可笑的。顾恺之就曾将这种洛生咏讽刺为“老婢声”,或许因为实在模拟不出,而心存不屑吧。
如果坚持讲方言,或是普通话学得不好,说话带方音,就会受到那些士族名流的鄙视,即便是王室亦难免于此。宋武帝刘裕出身本非贵显,《宋书》里面说他“虽累叶江南,楚言未变,雅道风流,无闻焉尔”。刘氏家族一直居于南方,都没有学会说普通话,自然无法和风雅名士们交往了。六朝往往“楚”、“夏”对举,像《魏书·江式传》云:“音读楚、夏,时有不同”。“夏”是正统之义,“楚”就是非雅正的。刘裕的弟弟刘道怜“素无才能,言音甚楚,举止施为,多诸鄙拙”。这里的“楚”,用我们现代的话讲就是土。看来在那个贵族的时代,寒门武将即便是夺取了政权,但想要跻身上流,还得先过过语言关。